受访人介绍:毕亮节,中共党员,2009级法学专业学生,2010年被学校推荐至中国政法大学交流,现被保送到山东大学(济南)攻读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一等奖学金,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委”及“学生会优秀干事”。曾在《生态经济》、《商品与质量》、《法制博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五篇。
顺其自然的发展
虽然是以高分保送读研,但毕亮杰最初并没有考虑过走保研这条道路。上大学之前,她只是认为法学是一种应用型学科,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法律工作,从未想过继续深造。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她逐渐发现法学其实很渊博,范围很广,法学课上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够拓宽视野。于是,她立志要在这个自己喜爱的领域走得更远。
毕亮杰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除了课堂上积极听老师传授知识以外,课后她常常自主地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及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真正让知识融化到心中。学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是毕亮杰最喜欢的地方。平时,她乐于在图书馆中汲取自精神食粮;课下,她喜欢一个人静静坐在自习室里巩固知识;考试前,她喜欢与同学相伴到图书馆复习功课。通过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学习,毕亮杰逐渐提高了自学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读书是她最大的爱好。毕亮杰不仅喜欢读法学专业的书籍,也阅读大量文学、历史方面的著作。读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她体会“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退化成僵死的法条”的哲思,读唐诗宋词,她品味“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在品读过大量的书香后,毕亮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充实了自己的大脑,让自己逐渐成熟。
有得有失的抉择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亮杰在大二被选送至中国政法大学进行交流。谈起在中国政法大学做交流生的经历,毕亮杰流露出了些许遗憾,因为大二在外交流,她错过了很多有助于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动。身为法学院辩论队的一员,她没能亲身体验唇枪舌剑的辩论过程,更错过了校园中许多丰富精彩的活动。然而,有失必有得,在中国政法交流的时光,她收获更加宝贵的财富。在那里,毕亮杰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们对时代的关注,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喊几句口号和逛逛校园贴吧,而是真真切切投入到实际中去。他们对于师长,更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她到达中国政法大学时,适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逝世,同学们自发为其哀悼,那样的场景,带给她太多的震撼。老师讲课,也是激情澎湃,学者风范尽显,在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思维上的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学校十分重视,尽最大可能维护同学们的权益。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影响下,毕亮杰也渐渐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中国政法大学交流的日子里,与她同寝的大三学姐们也对这位来自山东的学妹十分关照,并为她提供了不少经验。虽然毕亮杰离开了父母和朋友,却在北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乐观积极的态度
毕亮杰是一个乐观的姑娘,在生活上,她乐于助人,勤俭节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在人际交往上,她能很好地处理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四年来,毕亮杰和那些与她共同成长、共同奋斗的兄弟姐妹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工作上,毕亮杰一直坚持积极奉献自己、服务同学的的理念,并从别人的感谢中收获快乐和感动。由于认真热情的工作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她在两次班委的评优活动中都被评为“优秀”。在课余活动中,毕亮杰也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对她而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仅是一个党员、学生干部应该为大家作出的榜样,更是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在积极和其他同学配合完成每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更加融洽地与他人合作。
“我的副部曾经说过,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就像是一张白纸,未来有无数可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绘下独属于自己的那份色彩。”毕亮杰鼓励学弟学妹们多多参加各种活动,不要辜负青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家不免会经历挫折,甚至被学长学姐和老师批评,但这些挫折与批评,都会成为帮助大家成长的良方。
不必想得太远,只要做好眼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虽然途中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但只要坚持心中的方向,总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人生有无限可能,青春有无限色彩。毕亮节有踏实的知识奠基,乐观的心态引导,相信她一定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绘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