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 2002年-----2003年度省级优秀学生、国家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先后被评为校级和院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校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论文获系二等奖,校三等奖;在校“寒假社会实践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在校“喜迎十六大”征文中获得三等奖,获“建明雕塑”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在2004年6月份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所参与的项目获校特等奖,省特等奖,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
4年前,他以629分(原始分,总分750分)的高考成绩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之首;4年后他以综合成绩第一的保送资格入我校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他就是贫寒中依然自强不息的法学院05年优秀毕业生——陈光。
一、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这是陈光在面对贫寒的家境时经常自勉的一句话,它的下句也被陈光挂在在嘴边、记在心头“贱不足耻,可耻是贱而无能”。
陈光是山东莱州人,自幼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供养他和弟弟上学,家里是典型的慈父严母。父亲厚道老实,在陈光上学以前一直是靠农村中传统的买苦力来过活,后来上了班,也只能领一份微薄的工资,于是家里的重担便落在母亲瘦弱的双肩上,自陈光记事起,母亲就终日操劳,几乎无一刻闲暇然而贫困的生活不仅使母亲做事麻利、勤快,也让母亲的脾气变的日益焦躁起来,终于,在陈光高一那一年,他至亲至爱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顶梁柱—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了。
陈光说,母亲是自己一生的痛,更是激励自己在痛苦中思索奋进的伟大动力,与村中的同龄人相比,陈光的物质条件之差是显而易见的,上小学的时候,陈光特别希望能拥有一张自己的写字桌,但思来想去,钱从那里来?陈光眼见母亲的操劳,便把自己几次涌到嘴边的愿望生生的咽了回去,以后,陈光笑笑说:“家里来人就经常看见一个小孩子趴在床上用功的念书。” 陈光接着很坦然的讲,物质上自己是比同村的孩子差了一点,但是学习成绩他却永远是孩子中的第一名。“这个”他举举大拇指,一脸自豪的笑了。他说,他从下就很争气,知道上进,很要强;他曾经默默的发誓,等自己长大了要给母亲最舒适的生活,最悠闲安定的幸福,“毕竟,母亲为我和弟弟操劳了大半辈子”。只是现在….,陈光慢慢的低下了头,声音有些哽塞。
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进入大学以后,陈光开始为自己订立“自强自立”的生活目标,和许多贫寒子弟一样,他希望自己能养活自己。
大一的暑假,陈光开始了自己做家教的日子。一开始待遇非常低,一天四个小时才挣15元钱,而小孩子又是那种很顽皮的,所以有时候感觉满腹辛酸。后来到了大二,陈光有做了两份家教,这次总的来说还是蛮顺利的。为了省两块钱,他常常不转车,而是在一趟公交车到站后还得步行十几分钟去上课,常常一天累得口干舌燥,在回校的路上就睡着了。
即使在大工作累的时候,即使在担任学习委员的日子里,陈光一直没有耽误学习。大学四年,他连续7次获得一等奖学金。问起学习的经验,陈光想了想,严肃地说:“在大学里,培养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致使本身-----将使你受益终生。”陈光平时很注重反思、总结。它带着追究、探索的态度去研读自己的书籍,并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培养起一名法律人的责任和应有的思维方式-------严谨、周密、法律高于情感、理性胜过经验。
在紧张而愉快的大学生活中,打工、学习并不是他的全部。他兴趣广泛,钟爱华夏古典诗词,喜欢读报写作,更是一个篮球迷。他,因自强而自信,因自信而阔达,开朗、坦然看人生。
三、为天地立心 为人民立命
从社会最底层走出来的陈光,对农民、农民怀有天然的热爱之情,他说,走在街上看到那些肩扛重物、衣衫破烂的工人,常常有心如刀绞的感觉,他们就像是自己的亲人、手足,却在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
它曾经满含热泪地读完了《中国农村社会状况调查》自那时起,他就要立志做一名法学家或懂法律的决策者,为在贫困中挣扎而无法得到公正的群体代言、呐喊。在去年12月份的法制宣传日他遇到一群农民工,他们的状况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与志向。谈起他们流落他乡的境况,陈光不禁摇头叹道:同样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
陈光对生命的珍视,对平安的祈愿达到了虔诚的地步,望着记者不是很理解的眼神,他笑笑,坦然相告自己是一名先天性的心脏病患者。
此刻,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面对这个以贫困作为人生砥砺、轻视病痛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终于成功的坚强战士,恐怕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就让我们为他默默祈祷吧,祝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