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二月中旬,受朝鲜大学的邀请,我和师姐张雪莹、同学吴鈅瑶,跟随我院姜世波老师到了美丽的韩国南方城市光州,开始了我们为其四天的中日韩法学学术交流活动。本次交流汇集了来自韩国朝鲜大学、日本神户学院大学、中国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我们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共计17名学生。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中日韩三国法学学术交流,增进学术共进,同时提高三国学生英语写作、表达能力。
17位学生提交的英语学术论文已经被装订成册。在2012年2月16日的上午九点,交流会正式开始。在发言阶段,各位同学均表现的很精彩。交流会议一开始由朝鲜大学法学院院长Choi Doojin致欢迎词,他认为,现在全球观日益浓厚,学习英语的必要越来越大,因而,来自中日韩的五个学校的学生进行这次学术交流是极为必要的。欢迎词结束之后,由朝鲜大学法律研究所主任Kim Choon Hwan发言,他说,希望各位同学不仅仅局限在自己论文的讲解中,也要加强国家之间、同学之间学术的交流与合作。然后由主持人简要的介绍了一下三国五校的带队老师以及同学们。
经过此次学术交流,我感受到了加强国家之间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场学术交流让我们这些21世纪的弄潮儿们意识到了学术力量是无国界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在大学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借鉴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大学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步走向国际化,是一条可以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并可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好路子。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大学的任务是探索、创新和传播高深知识,而知识具有普遍性。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学术交流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的传播已跨越了国界。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由于其在文化创新和融合、促进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大学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职能。世界许多大学的发展史已充分证明:一所大学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由其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频率、学术文化吸收的强与弱、学术文化所依存的社会活力及活动范围等因素所决定。
各国对国际学术间的交流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还通过立法,计划从2010年开始,每年派出大约100万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日本则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韩国则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将努力提高和增强学生“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和对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国家成功的人才战略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社会中教育发展水平、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中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职责。为此,高校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确立国际文化交流在学校国际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中加大国际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力度。
除了本次的学术交流外,韩国朝鲜大学的主办方还要请我们去参观了韩国原始的民俗村,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韩国地方特色。韩国民俗村再现了李朝后期的生活,是韩国人以及外国人都经常前往的一处名胜,占地30万坪(约合99公顷),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不同阶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村内有传统住宅260余座,展出了3万多件民俗资料。韩国政府为保存传统文化建立了韩国民俗村,目的是教育国民、保存传统、吸引游客、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等等。除了当初的目的以外还有提供拍电视剧和古装电影的场所。电影或电视剧收视率高的话,该地方变成观光景点。所以韩国地方政府特意提供拍电视剧的场所,著名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拍摄地就在这里。参观韩国的民俗村,让我感受到了韩国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很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受邀参观了韩国生态首都顺天的顺天湾自然生态馆和芦苇探访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芦苇探访路。我们去的时候正式芦苇收割的时候,顺天市芦苇滩里,芦苇高可过人,把水面封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这里是韩国芦苇分布密集的地区,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微风拂过,黄莺莺的芦苇形成了大海上浮动的波纹,非常有意境。白头鹤、白枕鹤、白鹳、黑面琵鹭、打蝈鸟等世界罕见鸟类和各种国家保护鸟类在芦苇丛里栖息着,据说在世界湿地区域中,这里是珍稀鸟类栖息最多的地方。此外在顺天湾一带,包括鹬、绿头鸭、黑尾鸭、大雁等在内的近140种鸟类聚居在一起。看到芦苇群落地,我除了沉醉于美景之中,还意识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与森林、海洋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是多方面的,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维护也是极为重要的。
本次韩国之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相信通过更多的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定会更加了解全球学术的前沿问题,促进学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