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简介:杜照康,男,山东威海人,法学院国际法班新生,现担任班级临时负责人,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性格热情开朗,爱好旅游和篮球。高二是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的重要转折时期,尤擅长英语学科的学习,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威海),梦想通过专业的学习成为一名具有人文情怀的法律工作者。
又是一年金秋九月,伴着徐徐海风,迎着灿灿朝阳,杜照康挥手作别父母,踏入山东大学(威海)这个依山傍海、风景如画的美丽校园,开始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群,未知的挑战。日升月落,光阴变换,他干劲十足,信心满怀,要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行遍四海,心系威海
得益于开明的父母与开放的家庭环境,杜照康很早就生活独立,担任起为家庭自驾游设计路线这一“小导游”的职务,以此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走遍大同小异的繁华城市,他反而更喜欢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体会独特的民族风情。风情淳朴而又生态原始的云南傣族自治区、湖北苗族、土家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少数民族单纯真诚的性格和正义的处事方式不仅开拓了他的眼界,更增强了他的民族意识。领略美景的同时,他的性格与行为也深深地受到感染。
尽管足迹遍布四海,杜照康仍旧选择留在威海继续求学。这座将海的温婉与山的磅礴完美融合的小城,有着夏的暖阳与冬的飘雪,长空万顷,风韵天成。从无名渔村到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她是每一个威海人的自豪。杜照康认为能够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城市是一种幸运,是她培育了自己稳重坚毅的性格。而山东大学(威海)更是给他带来无尽的惊喜,良好的教学质量远近闻名,宽广的场地、干净的环境、秀丽的风景无一不与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完美契合,归属感油然而生。杜照康很骄傲能够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同学们介绍这座宁静而不喧嚣的城市,向他们展示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当被问到毕业后是否会留在威海时,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有机会希望能出去闯一闯,但一定会回来,为完善这座城市的法律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片土地是他的根之所在,无论身行千里万里,心都未曾远离。
厚以待人,勤于向学
在与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杜照康直言自己更倾向于充当主导者的角色。无论是在宿舍里为舍友们介绍威海风情,还是以班级联系人的身份组织各项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与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团队意识,努力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希望所有人都能因为自己而受益,热情开朗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结识了不少朋友,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开学军训中杜照康不慎发烧,许多同学为他送来药品、热水和毛巾,那一张张或陌生或熟悉的面孔上写着相同的关心,温暖了他的心,让他感受到同学情谊的纯洁无私,也让他下决心在之后的日子里结识更多朋友,拓宽自己的交际圈,掌握与人交际的技能。
面向缓缓展开的大学学习生涯,杜照康回想自己一路的学习历程,有过默默无名的平凡,也有过意气风发的辉煌,杜照康在高中学习中经历过各种大大小小的转折,这些经历给了他直面落差的无畏。他曾经不擅英语,却主动参加补习,每天定时定量完成任务,用几年如一日的付出将英语变成自己的优势。摸索规律和积累经验是他学习的利器,良好的自律性和不厌其烦的坚持是他进步的保障。他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对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他慢热的表象之下是永不屈服的好胜心和绝不轻言放弃的耐心。从相对狭隘的高中来到人才济济的大学,学习模式也大不相同,落差是无可避免的,但杜照康有信心和决心找回自己,向着顶峰不断攀登。
笑看明日,展望未来
杜照康认为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与兴趣要兼顾。首先要在各种物欲诱惑之下不忘初心,确保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也要广泛发展兴趣爱好。除了竞选班委参加社团之外,他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外出旅游、在图书馆广泛阅读、运动锻炼、学习钢琴或唱歌来陶冶情操……一个也不能少。此外,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情商或许比智商更重要,对处理突发状况、组织协调、与陌生人交流等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他希望等到四年后毕业时,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还有真挚的友谊与出众的能力,成长为全方位人才。
而在更远的将来,杜照康想要通过读研来使自己更加出众,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顶尖人才。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有人文情怀的法律工作者,做一个真实的人,不被太多的规则束缚,真正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利益,尽自己所能帮助弱势群体,不计回报。趁着年轻,趁着棱角尚未被磨平,趁着还有可以失败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骨子里的热血让他渴望抓住机会到更远的世界闯荡,而扎根灵魂的归宿感让他决定终有一天要回到威海,为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海风未歇,艳阳仍照,大学的画卷才刚刚展开,未来的每一天都有无限可能。山魂海韵,威海风情,山东大学(威海)为每一位学子提供自由自在、肆意成长、挥洒汗水、放飞梦想的舞台。长路漫漫,必将求索,相信杜照康一定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通过充实快乐的四年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砥砺奋进,谱写华章。
编辑:杨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