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简介:宋刚,男,陕西省商洛人,2013级行政管理班学生。大二期间前往重庆大学交流一年,兴趣广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为人淳朴踏实,处事沉稳,有责任心且有爱心,课余时间多次参与福利院献爱心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向往自由且平淡的生活。
学之启蒙,陕西的大雁塔上飞鸟盘旋低吟阵阵;学之深造,山东的碧海滩边潮水涨落帆影渐远;学之交流,四川的群山路上雾气氤氲小雨淅沥。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求学旅途上,他见过或秀丽或险峻的景色,接触过或豪放或婉约的人群,也体会过或保守或包容的文化。过往的喧嚣终会沉寂,文化的熏陶却构成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山夜雨,益友伴身旁
因为年轻,所以不肯安于现状,身与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宋刚自认为是一个“爱玩”的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初至大学便对第二校园活动有所了解,所以机会真正降临时,他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踏上南下的行程。当谈起初至重庆时的所见所闻,宋刚觉得一切好似就在昨天,而那南方特有的闷热湿气与连绵雨水,也仿佛随着他的叙述扑面而来。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崇山峻岭沉淀着历史的底蕴,高楼大厦彰显着时代的韵律。其中最令宋刚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重庆独特的建筑形式,楼房依山而建,盘旋相通,哪怕在整个中国都难得一见。重庆大学的建筑也沿袭了这种风格,几乎所有的教学楼都是互通的,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宋刚刚来时没少因不熟悉环境而找错教室,也算是求学过程中的趣事一桩。
身处异乡,挚友寥寥,但好在重庆大学的同学们待人热情,积极相助,宋刚很快便融入了陌生的环境。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社团活动,总有人主动邀请他一起参与,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宋刚的陌生感与不适应,让他能够更好地投身学习,享受生活。第一学期快要结束时,宋刚与同学们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对社区中的廉租房进行调研。在那里,上班的家长们会把孩子送到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宋刚他们利用实践的空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觉得真正融入了重庆大学这个大家庭,益友们的相伴令他感到无比温暖。
秉烛夜读,良师相提携
宋刚一直谨记着高中班主任所说的那句“不改变过程就不能改变结果”,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以求更好的结果,这点也让宋刚在重庆的大学生活中收益颇多。从山威到重大,两校的学习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重庆大学的课堂小组化模式。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划分小组,群体成员共同完成实践任务的方式,以此增加课堂的多样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小组化促使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参与课堂,承担一定的任务。但常言道,能者多劳,成绩好的同学们往往在小组中扮演主心骨的角色,肩负更多的责任。同样的模式下,真正得到提升的,一定是付出更多的人,而宋刚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有付出有收获的人。
优异的师资力量无疑是重庆大学的一大特色,教师们的授课方式各有千秋,独树一帜。宋刚说到,有的教师讲课条理清晰,绘声绘色,令他不禁沉浸其中,迫切想要学习更多。有的老师为人热情,平易近人,会与他讨论许多时下流行的话题。由略显消极,到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课堂,宋刚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正是得益于与辅导员和其他教师和他有效的沟通和充分的交流。但他认为教师们的帮助只是一种辅助,真正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努力。就像山大(威海)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重庆大学良好的实践机会,二者都只能为学子们提供登入学术殿堂的阶梯,接下来的求学道路需要学子们自行探索。
归于初心,只身行路上
离开重庆半年有余,宋刚已经再度回归到原有的生活与学习节奏中来。他觉得这短短一年的第二校园经历改变了自己很多,不仅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实在是人生当中非常难得的一次经历。
其实刚刚回到威海时,宋刚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宿舍里的床位还空着,舍友们的脸却不似往日那么熟悉,就连手里的单词本都由四六级变成了考研。自己离开的那一年仿佛凭空消失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大三是进行抉择的关键一年,同学们都在为考研或出国全力准备着。谈及未来,宋刚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但在两地的学习过程中,他对自己专业的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只有掌握比别人更多的技能才能脱颖而出。有些选择如果做得太过仓促难免会后悔,因此他选择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摸索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疾不徐,发掘自身的潜力,走向适合自己的方向。
宋刚的言语间表明,虽然平淡也是一种幸福,但大学四年总要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重庆交流,他卸下青涩,拾起自信,行过多里路,读过多卷书,心怀浩瀚星海,俯首细嗅蔷薇。正因见过远方的风景,宋刚才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相信他会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览风景,增学识。
编辑: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