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殡葬改革的实施现状,为殡葬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超能调研团于7月18日至2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第一站在大通县红河限村委会展开,村委会主任曹占林和村委会会计樊枫林受邀参与本次访谈。关于殡葬改革的推进情况,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政府虽没有下发新的殡葬改革相关文件,但殡葬改革仍在缓慢推进,村民的殡葬方式观念逐渐转变。由于缺乏制度的引导,村民关于新型殡葬的观念还有待提升。曹占林提出,在殡葬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党员干部常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运用火葬、水葬、冰葬以及生态葬等这些新型生态殡葬方式处理骨灰。此外,丧事办席的程序也逐渐简化。曹占林表示,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了阻击疫情、群防群治,当地的丧事坐席由“八大碗”变成“四碗吃包子”,有效推进当地移风易俗工作,为乡村振兴赋能。
调研第二站在大通县三所殡葬用品实体店铺展开。经访谈了解,受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影响,当地殡葬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行业整体收入不景气。加之近些年来,生态文明发展成果成为地方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政府部门对于售卖殡葬用品的实体店也给予了较大压力,限制销售污染较重的殡葬用品。在殡葬的生态化改革方面,当地政府推出相应政策,如公务员等编制人员的家中若有人离世,选择火葬则能享受补贴12000元,而选择土葬则享受3000元左右的补贴。政府部门运用经济政策引导家庭的传统殡葬观念革新,提升了群众对生态殡葬的接受程度。在殡葬的法制化管理方面,当地仍存在较多的土葬乱象,如公墓中一块墓地的“再次利用”、私自占用非殡葬土地下葬等。总体来看,青海省大通县殡葬改革事业道阻且长。
调研第三站在大通朔山殡葬服务有限公司展开,该公墓管理人员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更多人选择公墓,这既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又利于形成新型殡葬观念。政府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也采取更多政策措施为群众解决“人生最后一站事”。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帮助团队了解到殡葬改革的实施现状,认识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殡葬改革推进的深远意义,为团队成员提高实践能力、持续推进后期实践调研奠定了深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