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深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适用情况的理解,加深对未成年保护制度现状的认识,8月5日至23日,山东大学(威海)“怀情论法”调研团在三省六市顺利开展了十一次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情况和监督标准出发,以专家学者、司法工作人员、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四大类对象为着手点,追求调研的客观性、普遍性、全面性。在实地调研前,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研究,为高效高质的调研访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地调研中,团队开展了访谈南京大学和人民检察院杂志社学者、访谈司法工作人员、向中学学生宣讲教育、向社会公众收集调查问卷等系列活动,获得了大量一手信息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围绕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情况,河北省黄骅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王蕾指出,目前该制度适用的最大难题为考验期内难以做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全面考察,在引入社会力量的介入之前,检察机关的办案力量很难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深度的帮教考察,往往流于思想汇报的形式。围绕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标准,人民检察杂志社专题研究部主任刘金林建议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嫌疑犯应列为社区矫正的对象,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我国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就肩负着社区矫正的重要任务,同时各地方应注重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率升高的问题,兖州初级人民法院杨超庭长和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王学国均提出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主体协作解决机制。各地市的司法机关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阐述看法并提出改进方案,这为我们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际依据。
为了进一步发挥普法宣传教育对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法治观念的作用,团队成员累计在两市开展三场普法宣讲,并采访了相关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宣讲会效果良好。柯雨涵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十九中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与会学生表示通过普法讲堂了解到了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实例以及法律实行条件,并更有意愿向同学们进行更多的法律普及。唐妍宁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中学、义和镇中心学校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并采访了两位教师。受访人表示很希望教学授课计划中加入专门的法律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法律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相关的法律案例和故事。将贴近生活的案例讲给同学们听,才能将“被动”了解法律变为“主动”学习法律。
通过系列调研,调研团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现状、态度反馈、矛盾解决等方面有了深刻实际的认知。下一步,我们将把访谈材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深入调研并展开团队讨论,寻求未成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路径,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与矫正提出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