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学团在线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09:27

临别共勉,一个小结与一份留念——优秀毕业生李振东临别赠言

微博 微信 QQ Qzone

受访者简介:李振东,中共党员,政治学理论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量力而少事进取于社团班级职务之间,也未曾过多地陶醉于应有的、真挚的“把酒言欢”与“游戏载歌”之中,只是延续本科时的求知冲动,以学术...

编辑:

受访者简介:李振东,中共党员,政治学理论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量力而少事进取于社团班级职务之间,也未曾过多地陶醉于应有的、真挚的“把酒言欢”与“游戏载歌”之中,只是延续本科时的求知冲动,以学术探索为首任与志趣,曾获得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和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并先后完成多篇论文,其中一些即发表在《黄海学术论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福建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另有一篇十余万字的论文《论诗歌与奥克肖特诗性哲学的建构》作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它是自己大学生涯的一个结语。

毕业去向:新疆克拉玛依市委党校

 

 

 自己本是一个疲于动笔的人,但是回首七年,从那刚刚进校、一个连“电子邮箱”都不知何谓的小屁孩,到现在成为了离校前可以说校园内最老的“油条”,也确实有将许多话行之于文的冲动的。这里,借着这样一个机会,我也小触一下自己这七年的“象牙”之痒,诸多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据于这研究生的帽子,我想向学弟学妹们述说一下自己对“研究生”的理解。何为“研究生”?这似乎不是一个像我这样两只脚才刚刚迈出校园的人攀谈的起的一个话题。但是,读过爱默生的《自然沉思录》之后,读过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之后,我变得大胆起来,我相信任何一个关注于自我存在的人对精神与人文现象的理解都不必须非得在陈旧的纸堆中、在那满经沧桑的长者的高谈阔论中去寻求验证与共鸣。我们只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直觉与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怯懦呢?为什么我们不再勇于表达出自己的“精神体验”呢?因为我们确定地已经遗忘了这样一个“真理”:“求知”不是没有尽头的,“知”在经历了“日”的夯实之后必定是要以“智”为究境的。也是因此,在理解“研究生”之前,我要说的是,不论是研究生也好,还是本科生也罢,作为求知的学子,身处于“综合性”的大学,我们非为仅求一技之长,非为耽于穷知之欲,也非为甘于立一己之家,我们需要的是务必使自己变得“大气”起来,擒得些形而上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带给人“勇气”与“希望”,教给那些求知者看透许多:为什么要与如何去增添“理性上帝”的荣耀,将“爱”延展到“国”与“天下”;“法”的尊严何在,“政治”的高尚之“最”又何在;还有莘莘的我们为什么要志存高远、弘毅在身等等。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哪怕是些微的灵魂触碰,我们也会变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变得更是一个“公民”,更有基础去做一个“领导者”、一个“被信任者”。苏格拉底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实际就隐微地告知了我们这一点。所以概言来说,大学之道是要以学会“反思”生活为根本的。

 至于研究生阶段,“反思”就更是过犹才得即及的,它强调的是一种研究能力,是“专业”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其不仅要是观念上的、“不求甚解”的,更是要确定地有概念与观念的深刻与明晰性的,要能够自圆与经得起推敲的。也是就此一点来说,实际上本科生与研究生就有了明显区别。除了要反思生活、捕捉人生的智慧这样的共同点之外,当本科生可以就一个法律案例严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完成毕业设计时,研究生却不可以这样简单,他必须站在更高的视野,更有深度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呈示出自己的研究方法等诸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必须要有创新性,能够成为学术探究的薪火相传路上可资后来者相询相济的一个“肩膀”,而不是成为那没有生命力且同时在浪费生命力的垃圾。

 说到这里,不可否认,以上的研究态度多也是有代价的,你或许就不得不放弃快速拟就论文并发表的可能,放弃可能的评奖。而发表与评奖的再循环又常常是“学术圈”的一个规律。许多人不就是这样而“崛起”的吗?但是要知道,一方面,这也不是没有折中的办法,只是事在人为了,另一方面真正想要在学术的世界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有所成绩的人终是脱离不开“规范性”与“创新性”的,这就更不用说那些真正的“大家”以及那些“大家”所遗世的经典了。不论怎样,让我们以这样一种态度共勉吧,特别是那些以“学术”、甚或“政治”为志业的后来者们。

 其次,读书也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颇能引起自己的诸多想法。为什么读书,读哪些书,以及怎样读书,都是很有价值的话题。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人家觉得你读书读得多,希望能够给推荐几本。实际上,这就难了。因为,书是什么呢?它是既往者精神的造物,是我们逝去了的、满心“保守”的朋友。他从来都是甘于寂寞的,不会主动去撩拨某个人的心神与眼皮的。所以,你希望别人给你推荐几本书,那就要看你择友的标准了,看你自己的性格能够与哪些“朋友”们对路了。

 大致来说,书这朋友有这么三种,一种是“医生”类型的,专为别人问诊开药,解决精神困扰,一种是“万事通”类型的,专为别人答疑解惑,聊慰求知之欲,还有一种就是“魔术师”类型的,专为别人解闷逗乐、消磨时间的。当然,这样的分类也是不完满的。比如文学作品,像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它的身上就明显有了两位朋友的印记。有些人是先闻其名才读其书的,一句话“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是为你而鸣”深深地震撼了他,他相信这位朋友能告诉自己何为“大爱”,能够使自己充分地理解与体验“大爱”;有些人则仅仅是为了愉悦身心,培养一种审美意识与文学修养而关注于此的。这是两种不同的交友倾向。前者像一位医生,而后者则多少靠近一位魔术师了。不管怎样,书这朋友是有着不同性格的。而你出于什么目的去读书这也就有了选择了,而且常常会是一种组合选择。比如你有精神需求,但同时自己又很感性,那么相信以“人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再辅以犀利的文艺批评作品便可作为你的选择;等等吧。

 总的来说,书也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搞清楚自己缺什么补什么而后才去找朋友就简单明了了。

 再次,就业问题大概是最为学弟学妹们纠结与热心的。关于这点,我的经验值实在不多。因为考虑到诸多个人的问题,比如论文未完成、学术兴趣、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等方面的,我仅是做出了一个简单的选择,就业西部,之后就少有问津、一锤定音了。不过有两点我还是想要告诫各位的。一是找准自己的方向,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有的就业途径都去试。难道人生非要经历了蹉跎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吗?节省出来这些盲目的时间集中在自己的兴趣与可能的规划上不是更有意义吗?当然,我自己也不例外,常常想象着自己在某一方面还有未挖掘的巨大潜能,人生可以是非常不一样的,就在其他同学拿到了一个自己本不“感冒”的offer,或许还是自己本不“擅长”的行业的offer后就突然变得激动不已起来,否定了自己先前还比较理智的定位,相信涉足一片未知水域的代价自己是能够承受的。这或许是每一个焦急地拼搏在就业压力线上的同学都会经历的思想场景之一,每每这个时候希望各位都能再静一静而后再去做出选择。毕竟,有潜能与利用这潜能也得在其初露头角之后才更现实一些,突如其来的挫折常常会磨掉一个人的锋利,使其在以后都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另外一点就是,就业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的。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到诸多的借口。以我自己来说,离家是如此遥远,就是最压迫人的。但是实际上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近一点与远一点又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呢。况且这个交通发达的时代。而且利弊相倚,一个西部的市委党校,就目前来看,其待遇也是过得去的。在那边我也会获得一定的自由空间继续我的志趣,同时也摆脱了北上广这类城市的纷扰。我很自信,通过拼搏努力,自己是会获得一对翅膀的。当然,这还是一个较低层次的着眼点。以一个更高的视野去审视这个问题就又不一样了。试问,高学历的人才如果不立志于在就业紧张的地区创造更高的价值、或是创造更多的岗位,除了像亲情的难舍一类难以自处的困囿,他有什么理由同那些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来抢夺饭碗、增加就业压力呢?事实上,我们为自己找到的许多借口都不是借口,我们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和重心去审视就业境况的。

 最后,我很有兴趣谈一谈友情与爱情。应该说,远离了家庭,在大学这样一个大集体中,友情与爱情是最与我们亲近的了。然而,于我来说,这两样我却做的都不够到位。这原因的个中滋味也是只有自己才得品尝的。这里,毋多言,我只想从它们价值追求的意义层面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视之。

 说起来,我是有着狄尔泰所说的典型的“形而上”冲动的,我追寻“真理”,探索生活的终极意义,然而直到大学四年级在接触过佛学、读过库恩、读过牟宗三等等之后,我才真正发现这些根本就不存在,真理也总是岂有绝对,于是虚无接踵而来。我又陷入了、回归到了曾经的失落。此时我逐渐相信酒神的世界才是值得接受的。再就是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继续求知之路,从而接触奥克肖特的哲学并开始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之后,我才找到了一种解脱之道。我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只有重新回归到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实践中去才能得以被创造。而这样的实践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融入到集体中去。

 你有了这样一种理性的渴望吗?它不是一种单纯的陶醉其中,大学这反思的生活还要求我们必须去理解这种必须沉醉其中的渴望。除此而外,你又有自己的能够被集体接纳的东西吗?如果没有,就努力去捕获吧。只要你有了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信仰”,一切都不成问题。你能在一项运动、一副好嗓子、或是一件好创意中发现它们。

 以上就算是自己的一些感想了。由于时间紧张以及诸多友人疯狂的毕业激情袭扰,或许有些地方语意欠缺,未得尽表,各位就浅尝辄止了。当然,无论如何这些也都只是基于我自己个人的体验、一种反思式的感想,其未必共鸣于每位,但是“象牙塔”于我,总算是一个过去式了,诸多体味也能说是带着一种盖棺的、总体的心绪去审视“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得出的,因此不论怎样,它对于学弟学妹们是一些可能的前鉴,对于自己当然更是一种后鉴,是自己对这一人生阶段所做的一个总结与一份留念。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法学院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

法学院官方微博

扫一扫二维码
了解学院热点话题

分享好友

官方平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文化西路180号 电话:0631-5688334 邮编: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