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首届研究生 “学术活动月”的精神,促进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月系列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及热情,11月13日,作为“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的法学院第二十四期“山海法韵”论坛在模拟仲裁庭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我院知名教师吴丙新教授和武飞副教授担任嘉宾,围绕“见义勇为VS见死不救——法律如何拯救社会”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启发的讨论。法学院各年级研究生积极参加了本次论坛,同时论坛也吸引了包括法学院、商学院、翻译学院等院系的本科生的积极参与,论坛由法学院2011级法学理论研究生周扬帆同学主持。
首先,主持人带领大家回顾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小悦悦事件”,并从道德、人性与法律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切入讨论主题,重唤道德建设工程,用法律拯救道德。随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就“见危不救,该不该立法惩处?‘见义勇为’立法在中国是否可行?”、“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政府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且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再反观我们自身,法律人应该担负起怎样的使命?”这三个中心问题,会场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言踊跃。对见死不救入律,政府责任有无形成了两方鲜明观点。一方同学分别从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释放扬善信号的重要性、外国法律借鉴的可行性阐述了支持立法的缘由,并指出政府应成为奖励与支持的力量,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援助。另一方则以“见危不救”可行性欠佳,立法技术薄弱、法律代价巨大予以反驳,认为要解决问题除了政府责任与道德教育,我们更应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向寻找出路。
针对唇枪舌战的学术争鸣,两位老师也是见解独到、字字珠玑。武飞老师点评道,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并非依靠法律,法律化尤其是写入刑法的立法正当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与此同时,她认为应从诚信建设上探究政府责任,指出规范上引导是诚信机制的前提,建议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忘加强司法公信力与政府诚信建设。吴丙新老师则从不作为义务的定性、国家权力的受制约性方面来说明“见危不救”立法略显匆忙,指出看得见的惩罚并不比看得见的惩罚来得更加严厉,此外,他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优秀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养成,以防止道德扭曲和心理滑坡的必要性,最后吴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希冀以示厚望:扎实学习法学理论,认真遵守法律、追求法律,做一个善良的人。武老师的可亲言谈、缜密思维,吴老师的严谨睿智、精辟见解,让现场学术里不乏朝气,引得想法连连、博得掌声阵阵。此次论坛,让同学们一展名师风采,开阔了视野思维,迸发出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