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晚7:00至9:30,法学院第三十六期“山海法韵”论坛在模拟仲裁庭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的姜世波教授担任嘉宾,论坛的主题为“国际救灾援助中的人道主义与主权原则之冲突及协调”。本次论坛吸引了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姜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境救灾的国际法问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与大家进行了热情的学术交流。
本次论坛由法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的武庆阳同学主持。在主持人对嘉宾进行了欢迎和简介并对引入了论坛主题之后,论坛正式开始。论坛的第一个环节是姜老师针对其文章“国际救灾援助中的人道主义与主权原则之冲突及协调”进行的演讲。首先,姜老师从问题的缘起入手,为大家解释了为什么国际救灾援助中的人道主义和主权原则值得研究。姜老师结合生动的国际实例,比如缅甸2008年的纳尔吉斯飓风灾难,阐述了为什么国际社会开始重视一些国家在大灾后对国际援助的消极态度带来的不良影响。国家接受国际援助是否应当是一种义务,逐渐引起了许多政府、救援机构、媒体和全球公民社会的热议。其次,姜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国际主权原则在国际援助中的体现,也就是要经过受灾国的同意才可以实施国际援助。姜老师引用了很多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比如第46/182号决议,38/202号决议,43/131号决议,45/100号决议,63/141号决议,64/251号决议等等,以及《民防援助框架公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最近缔结的协定等国际条约来阐释国际救援中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地位。之后,姜老师把我们引到主权对人道主义原则的退却这个问题上,使我们了解到国际救灾援助中人道主义与主权原则的冲突关系。姜老师还详细分析了问题的争议点,比如受灾国对本国领土上的个人是否应承担保护责任等,还指出了在灾害超过国家应对能力时接受国际援助的义务亦引申自国际人权法。此后,姜老师给大家讲解了援助须经受灾国同意与不得任意拒绝援助的义务之间的平衡,详细分析了不任意拒绝的义务的来源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判定。接着,姜老师指出了人道原则的进一步扩张,探讨了国际社会是否有表示援助意向的权利。最后,姜老师结合中国的实际,谈了谈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策,指出:一方面我国当下应当继续坚持救灾援助的主权原则,但另一方面,也应及时向世界公开重大灾情信息,在国际社会有援助意向时,对于不方便接受的原因应给予充分的解释,尽量避免“任意和武断地拒绝”。
在姜老师精彩的演讲之后便是师生互动环节。在场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比如从政治角度的考虑、国防安全角度的思考、论文结构的分析、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等等,姜老师耐心细致地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回应,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期“山海法韵”论坛圆满结束。
本次论坛中,姜老师通过生动而有力的讲述使大家拓宽了视野,使同学们享受了一次学术盛宴。通过姜老师的精彩演讲,大家深入地了解了国际救灾援助中的相关问题。通过此次论坛提供的与姜世波教授面对面交流的珍贵机会,同学们不论是从学术知识层面、还是从道德思想层面,都感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