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服务地方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7日 09:13

法学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工作坊会议通知

微博 微信 QQ Qzone

法学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工作坊研修方案 【项目背景】新时代下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校法学教育体系在制度、教学模式以及就业率方面正在积极寻求新途径,从而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学生职业技能培育为核心,达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实践型卓越法律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法学教育强化内涵式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路径。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编辑:呼婕

法学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工作坊研修方案

【项目背景】

新时代下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校法学教育体系在制度、教学模式以及就业率方面正在积极寻求新途径,从而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学生职业技能培育为核心,达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培养实践型卓越法律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法学教育强化内涵式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路径。2017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2019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法系统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法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化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学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培训部经深入分析研判,在法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以山大深厚文史底蕴和丰富社科资源,充分整合山东大学专家教授以及相关领域顶尖学者等一流师资,经精心筹备,举办法学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将开展法学专业学科前沿研讨、专业建设经验分享、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创新等方面的培训,旨在通过学习及经验萃取引导教师明确专业建设思路,进一步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为国家政法系统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参训对象】

高校法学院(系)负责人和骨干教师

【培训日期】

第一期:726日(星期二)-731日(星期日)

第二期:88日(星期一)-813日(星期六)

第三期:815日(星期一)-820日(星期六)

每期报名满30人开班,上限100人。

【参训地点】

山东大学(威海)学术交流中心

【日程安排】

时间

日程

安排

第一天

全天

启程威海、报到

第二天

上午

合影留念、开班仪式

前沿讲座:《新公法学理论前沿》

下午

经验萃取:交叉学科建设经验谈

第三天

上午

前沿讲座:《论文写作与发表》

下午

世界咖啡馆活动

第四天

上午

现场教学:爱国主义基地刘公岛-甲午国殇与历史选择

下午

现场教学:经略海洋-国家级海洋牧场参访

第五天

上午

前沿讲座:《基金申报辅导》

下午

研修成果发布、结业仪式

第六天

上午

早餐后愉快返程





【核心师资】

李树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权利、政治制度,国家机关组织,外国(比较)宪法学,出版著作4部,在新华文摘、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政法论坛、法学评论等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

栗峥,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人工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6)、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第九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霍英东奖一等奖、“栗峥工作室”入选“北京文化名家工作室”、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中央社法委委员、民进北京社法委副主任、北京海淀政协常委;曾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任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特聘专家、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道德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监事。

刘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1996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9年经教育部公派留学德国,2003年获德国科隆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比较行政法、国家赔偿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研讨课、行政法案例研习等课程。

元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企业刑事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今日说法》特邀嘉宾。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节目主讲老师。 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委员;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仲裁与调解专业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 北京比较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肖金明: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副校长,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社科名家。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常务理事、宪法学研究会理事、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宪法学会会长、党内法规研究会会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山东省省委法律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山东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平华,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3次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被评为“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山大杰出中青年学者”等称号。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公安厅法律顾问、山东省法官检察官遴选与监督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典》项目起草工作小组成员。

门中敬: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副院长、杰出中青年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法学会首届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才,第三届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人大制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等。

孙光宁: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方法论、法学理论。近几年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余篇;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部;并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1项、司法部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研究课题1项、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1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1项,获得多项科研奖励。

【培训经费及缴费方式】

l 培训费:3200/人,汇款至学校账户,学校开具培训费发票。

开户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开户行:中国银行威海山大支行

账号:228602584555

备注:参训单位+姓名

l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现场缴纳开具发票。

【结业证书】

学员完成培训内容并经考核合格的,颁发山东大学(威海)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培训部

咨询电话:0631-5688204  18963177337  呼老师 咨询QQ:523329624

报名邮箱:请报名老师把汇款底单和报名表发送hujie@sdu.edu.cn

【关于我们】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6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本科招生专业9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在校生近7万人,专任教师4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长江青年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32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国家级各类平台基地2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部委级平台51个,另有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家直属附属医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

20215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70年来《文史哲》编辑部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作出的积极贡献,对办好《文史哲》杂志寄予殷切期望,对包括山东大学教师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对山东大学的亲切关怀,全体山大人备受激励鼓舞、倍感责任重大。

新的征程上,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聚势谋远,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七大战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山大力量!

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

山东大学是一所拥有120年悠久历史的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法科是一门显要学科。国立山东大学法学教育开办于1910年,止于1928年。改革开放后,1980年山东大学在济南复办法学教育,1995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成立法律系,2004年发展为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2016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法学院于2017年迁入青岛校区,并在济南保留了部分办学空间。2021年,山东大学一校两地(青岛、威海)法学教育一体化发展,由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未名湾畔,玛珈山下。这里有世界闻名的北海沙滩,还有满山成片的劲翠松林,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毗邻海滩,坐落在松林之间。办学25年来的山东大学法学教育威海板块,深植文史底蕴,凸显法政底色,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特色发展和一流人才培养事业。近几年来,山大威法认真贯彻落实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不断深化一校三地一体化建设,实施“强院兴校”发展战略的宏大背景中,在加快推动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实现“由大到强”历史转变的强劲进程中,遵循“党的建设引领事业发展,学科建设统领全面工作”的基本方针,积极谋划和整体推进山东大学法学学科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山大法科,努力做出具有自身风范和气质的山大法学。

——规划做好威海法学教育板块,以新理念新规划新特色引领法科建设,不断提升对山大法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总体发展思路

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己任,以新文科理念引领学科建设,新法学概念重塑山大法科,让师资队伍、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学术风气等学科要素不断优化,更加饱满,充分体现新法科的科学性、时代性、中国性、实践性、开放性,凸显法学学科的威法风格和山大气派。

制定和实施振兴法学学科推进计划,坚持“高地建设、尖峰发展,对外对标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科发展A级目标,对内对接一体化建设,做优做强山大法学”的总体思路,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法理学、公法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交叉突出特色,以特色拓展优势,以优势铸造强势,打造全国前沿前列学科领域和方向。

——积极探索学科发展规律和要义,全面把握法科建设要领和要点,筑全国法学学科新高地、创公法学学科领域新高峰。

学科建设规划

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即新公法学体系,立于两个基本依托即人才队伍和学科平台,坚持三大基本面向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基于四大基本板块,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凝练规划、建设发展全国前列前沿学科领域和方向。

聚焦人才培养

坚持教育立院,立德树人,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以培养一流法科生为根本使命,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三个全国一流专业为依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深度融合,加强本科生教学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以本科生特色教育和研究生优势培养,造就“就业竞争最强实力、学业深造最大潜力、思想和实践最具创造力”的一流法科生。

——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专业优势和学科强势为依托,推进本科生特色教育和研究生优势培养,完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研结合、知行融合的法科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科学研究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者为重心”观念,坚持人才强院,学术兴院。创新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不拘一格引育人才,突出学者在学科规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完善以学者为重心、以团队为依托、以平台为支撑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高端学术活动的引领作用,逐步完善“着眼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维同构,着力于基础——理论创新、应用——智库研究二维共进,着重于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二维并举”的有效科研格局。

——进军学校人才体系,实现国家人才突破,有组织地致力于法科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

深化对外合作

制定对外工作规模扩展和质量提升计划,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维度上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突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以“一带一路”和“一圈”深化国际合作,加快打造全国性中日韩法学交流与合作平台;制定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山东行动计划,以政法干部培训基地、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纪检监察实践基地以及校友网络等为依托,为社会各方面提供高水平专业咨询、培训等服务,营造有利于学院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

——强化合作共赢观念,推进学院对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的优质外部环境和条件。

创新治理体系

坚持依规治院、以文化院,创新学院制度、文化和治理体系,健全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学院治理体系中突出学生和学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完善以“大道至简、人本正义”为主旨的学院价值观体系,加强文化育人作用。

l 定位布局治理体系

l 发展战略体系

加强学院管服团队建设,与本科生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相适应,建立管服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工作机制、方式和作风,提升管服能力、质量和水平,努力营造和不断优化尊师重教、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和学院氛围,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支撑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社会服务。

——完善以教育立院为核心,以人才强院为关键,以学术兴院为先导,以依规治院、以文化院为保障的学院发展战略体系,努力做依规治院的表率。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坚持一体化发展与强院兴校战略有机统一,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体先行,建立两院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强院兴校共商机制,一体建设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逐步完善科学合理、有效运行的学术评价评审机制和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在一体化建设和“强院兴校”战略推进中,获取更好资源更大动力,进一步展现威法特色和优势,强化既定的多学科交融特质、大法科体系定势,为山东大学一流法学教育做出威法应有的贡献!

——强化学科一体、学院共进的观念,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体化为先导,建立完善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办学优势】

实力-最顶级的教育资源

山东大学,百年名校:依托强大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凝聚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密切关注进入领域最新政策、发展趋势、拥有众多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

定制-最专业的战略培训

根据结合培训单位的目标、政策和行动计划等经营战略来调研培训需求、订单式设计培训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发人力资本,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帮助培训单位在培训中实现战略目标。

高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

课程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通过深入浅出、师生互动的方式传授给学员,运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实战训练、翻转课堂、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形式。

专业-最规范的管理服务

体验式高端培训: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培训部目前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从课程开发、师资甄选、教学管理、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严谨的教学教务管理,确保课程质量的高水准和学员的良好课程体验。

共享-最优质的交流平台

建立全国在职教育同学会,分享山东大学校友资源;搭建学校、政府、企业间交流、拓展、合作的平台,多方位促进产学研转行落地。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法学院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

法学院官方微博

扫一扫二维码
了解学院热点话题

分享好友

官方平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文化西路180号 电话:0631-5688334 邮编:264209